走在創新路上
——許愛華勞模創新工作室創新工作側記
本報特約記者 聞俊 通訊員 姚成良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推動企業永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作為集團首個成立的以許愛華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自成立的那一天,就注定了它在推動集團高質量發展中肩負的使命和擔當。尤其是揭牌儀式后,許愛華勞模創新工作室立足集團需要和房產需求,圍繞項目建設中的碰到的疑難雜癥,明確創新課題,確定研究方向,積極發揮創新小組成員作用,在標準化戶型庫建設、BIM信息技術模型應用和新技術新材料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增強了集團的技術實力和創新水平,支撐了集團的高質量發展。
標準化戶型庫建設,走在日照同行前列
2019年,《興業房產標準化戶型手冊》落地,手冊得以最終成稿,設計中心建筑設計師王喻可謂貢獻不小。
談及手冊成型過程,王喻感慨頗多,“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后,我們在許總的帶領下,在原有戶型庫的基礎上進行了突破創新,過程不乏艱辛。為做到戶型設計與時俱進,我們研究了大量的市場同類戶型,借鑒設計院的戶型設計,取長補短,并結合營銷的調查回饋,最終建立了興業的標準化戶型庫。這項工作,我們走在了日照同行的前列。”言語中,她難掩那份自豪。
興業標準化戶型庫的建立,致力于不斷提升業主居住的舒適度,為業主創造高品質的生活空間。目前,標準化戶型手冊共涵蓋14個套型,同一個套型下可以進行不同的靈活布局。戶型手冊建立后的最大優勢,就是將后期結構、設備布局中可能碰到的問題進行前置,有效避免問題“回流”,提升工作效率。“此前確定項目的戶型設計方案,我們通常需要7-8次溝通會才能解決問題,現在只要2到3次的碰頭會,方案就可以確定報設計院,效率的提升有目共睹”王喻如是說。
創新無止境,本著“成熟、好用、常用”的原則,興業房產將結合戶型設計的最新變化,持續豐富標準化戶型手冊,不斷推動戶型設計日趨完善,沖刺完美。
BIM技術深度應用,理論實踐豐富深化
BIM小組是興業房產勞模創新工作室下設的三個小組之一,小組成員以年輕員工居多,學歷層次比較高,對新事物的接收和學習熱情比較強。
近年來,勞模創新工作室堅持“兵分兩路”開展了BIM技術應用和實踐公關。一路以設計中心楊杰和秦珊團隊為主,開展了萬達公寓標準層的BIM建模,制作完成了BIM建模后的虛擬視頻,該項成果還以論文形式在國家級期刊《居業》雜志上發表。另一路以工程中心張珈銘和楊超為主,他們邊學習邊實踐,陸續在夢想成真花園、玉蘭花園、金海學府等項目開展了地下管線和三層砌筑會驗樣板間的建模工作。2019年,張珈銘和楊超BIM小組團隊針對萬達廣場施工重點難點,針對性的利用BIM技術解決地下車庫管線復雜、凈高控制難度大等施工難題,并將BIM技術應用到該項目的土方開挖、場地布置、砌體工程、管線優化、可視化巡游等工程建設的全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萬達廣場BIM技術應用的成功落地,為興業房產BIM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在大型商業綜合體的BIM技術開拓了新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同年,由該BIM小組申報的《日照東港萬達廣場BIM技術創新應用》榮獲“山東省建筑業協會第一屆BIM應用成果競賽”綜合組一等獎、“2019年度山東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大賽”施工組二等獎。
“四新”探索持續推進,創新成果保駕護航
“四新”小組,專注于“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創新,對提升企業的技術實力發揮著不可替代作用。
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后,“四新”小組結合實際,在后大洼安置區排水盲溝設計、萬麗海景項目24m超深基坑排水及水上作業平臺設計方案、諸城舜德帝景二地塊“粉砂層的深度修正+止水帷幕+降水”三合一基礎設計、安瀾嘉園項目“大放坡+噴播”邊坡設計、新型石膏內墻噴涂工藝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創新探索,有力支持和服務了項目建設,提升了公司技術實力,推動了公司創新發展。
今年4月,由許愛華和李忠輝等創新工作室成員聯名申報的《裝配式整體窗框墻體》專利設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專利的取得,包含著創新小組團隊成員的智慧和心血。經了解,此項專利設計,可以有效解決窗框滲水的質量通病,更有助于推動門窗洞口標準化,提高施工效率,縮短建設周期,對公司來講意義重大。目前,該專利設計已在凱萊花園項目進行試點,公司將根據試點結果,適時在后續項目推進實施。
據設計中心主任宋來軍介紹,“四新”研發小組現在正在開展地庫錨桿連接件的試驗,待經過行業和專業技術論證后,他們也會繼續申報國家專利。今年八月份,他們還要完成爬樓梯物料運輸車的研制,研制成功后同樣也會申請專利。
創新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輕松的事情,需要耐力、堅持、耐得住寂寞和科學的求證精神,在許愛華這個創新“領頭羊”的帶領下,創新工作室團隊成員不懈探索,堅定行進在創新路上。